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也是充分彰顯管理體制優化成效的奮進之年,做好全年工作至關重要、意義重大。我們要察大勢:當前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三重壓力,但韌性強、潛力大、活力足,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,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將給經濟恢復帶來積極影響,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,經濟發展活力必將加速釋放。我們要觀來勢:歷經改革后的新區,職能權限更趨完善、干部隊伍更有活力、發展品牌更加響亮,吸引力、競爭力、輻射力大幅提升,正以嶄新的姿態投身強省會、強新區的火熱征途,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大好來勢和光輝前景。我們要強優勢:新區產業鏈、創新鏈、服務鏈體系日益完善,土地、人才、資本、技術、數據等要素生產率全面提升,支柱產業高位增長,新興產業加速集聚,創新能力不斷增強,企業質態、投資結構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,新區將迎來新一輪的黃金發展期。我們要緊跟國家戰略方向、產業發展動向、市場價值取向,夯實穩的根基,守住穩的底線,把握進的態勢,創造進的條件,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動權。
2023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: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、市委、新區黨工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,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,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,全面落實“三高四新”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,構筑“強省會”戰略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增長點,打造高端產業新區、前沿創新新區、開放活力新區、一流品質新區,加速挺進國家級新區“一方陣”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區開好局起好步。
主要預期目標是: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.5%左右;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%以上;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%以上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%以上;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%以上;進出口總額增長12%以上;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%以上;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。
各位代表,做好全年工作,我們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,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,突出做好穩增長、穩就業、穩物價工作,保持經濟運行向上向好,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。必須堅持底線思維,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,打好防范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,保持社會大局平安穩定。必須堅持真抓實干,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,讓干部敢為、基層敢干、企業敢闖、群眾敢首創,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區建設的生動實踐中勇毅前行。
(一)發展實體經濟,壯大新區產業支撐力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,以產業鏈建設為主抓手,塑造一流產業生態,構建“3+3+N”現代化產業體系。
打造優勢產業集群。做強工程機械產業集群,加快推進中聯智慧產業城建設,積極引進城市公共裝備、工業機器人等主機產品,構建“主機-零部件-后服務”全鏈條協作關系,爭創工程機械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。做大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產業集群,依托世界計算·長沙智谷,提速國家級網絡安全產業園建設,攻關人工智能、高性能計算,推進“芯”“軟”“安”“端”四大領域迭代創新,構建“兩芯一生態”發展格局。做優生物醫藥產業集群,聚焦體外診斷、高端醫療設備、基因工程等領域,加快湘江數字健康產業園等項目建設,支持圣湘生物、三諾生物等鏈主企業發展壯大,搶占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新賽道。
發展特色現代服務業。提速現代金融業,聚焦科技普惠金融,申辦中國財富年會湘江論壇,爭取省級金融產業發展專項政策,探索S基金交易平臺建設,突出金融科技招商,全年入駐各類金融機構150家以上,基金管理規模突破3200億元,加快打造立足湖南、輻射中西部的科技金融中心。提質生產性服務業,依托檢驗檢測特色園、洋湖國際設計藝術城等平臺,發力科技研發、工業設計、信息服務等領域,大力發展樓宇經濟,引進培育一批總部型企業,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。提振文化旅游業,精心塑造泛岳麓山文化旅游圈,推進大王山旅游度假區、后湖藝術園等項目建設,彰顯山水人文韻、都市田園風、國際時尚范,實現全年游客接待總數達2000萬人次。
培育戰略新興產業。實施數字產業集聚工程,推動數字產業化、產業數字化,加快布局以開源鴻蒙、開源歐拉為代表的下一代基礎軟件根技術及產業生態,培育元宇宙等新興產業形態,建設制造業工程數據中心,支持長沙信息產業園申報“中國軟件名園”,促進算力、算法、算據、算網融合發展,塑造數字產業發展新優勢。實施智能網聯產業領跑工程,以湘江智能網聯產業園為主陣地,著力延伸數字交通線路、豐富商業應用場景,爭取國家級“智能網聯汽車量產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”牌照。實施新型材料產業倍增工程,支持長遠鋰科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,積極拓展燃料電池細分領域,大力發展碳基復合材料,打造新的國家級產業集群。實施航空航天產業飛躍工程,依托長沙航天麓谷產業基地,重點發展航空材料、零部件及商業衛星,支持金維信息、中森通信等企業壯大,加快建設北斗應用產業第一城。實施低碳環保產業揚帆工程,支持賽恩斯、力合科技等骨干企業深耕優勢領域,發掘技術潛力,“走出去”拓展海內外市場,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、行業影響力。
建設“五好”產業園區。堅持規劃引領,按照“資源集約、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、產業集聚”的原則,整合優勢資源,高標準、高起點做好園區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。樹立“畝均論英雄”導向,更加注重畝均稅收、畝均增加值、R&D經費支出等指標,嚴格企業、項目準入標準,清理低效工業用地,支持工業地產規范有序發展,用最少土地創造最大產出。進一步優化園區體制機制,全面塑造長沙高新區新發展優勢,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。支持岳麓高新區深耕“一主一特”,加速創建國家級園區。推動園區產城一體、“三生”融合,重點建設麓谷智造園、東山灣國際新城等項目,完善綜合配套功能,打造產、城、人和諧共處的現代化園區。
(二)推動科技創新,鍛造新區核心競爭力。秉持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理念,提升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基礎性、戰略性支撐作用,聚力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。
堅持科教融合發展。樹牢“服務高校就是服務新區發展”的意識,支持高?!半p一流”建設,啟動百萬校友回岳麓計劃,牽頭發起校友基金,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基地、院士工作站,加速推動“政產學研用金”協同創新。以湘江科學城、岳麓山大學科技城為主陣地,集成科學策源、科技轉化、科創服務功能,形成“雙擎驅動”的生動格局。加快湘江科學城詳細規劃編制,提速首開區觀音港科技孵化中心建設,加速落戶一批標志性科創項目,打造科技創新高地核心示范區。依托岳麓山大學科技城集聚核心科創要素,高標準建設岳麓山科創園桃花嶺基地、中建智慧谷二期,打造領先科技城、一流創業城、最美大學城。
堅持創新驅動發展。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,推進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、湘江實驗室等平臺建設,新增省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20家以上。健全“揭榜掛帥”機制,在先進儲能、新型材料、智能制造等領域突破“卡脖子”技術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,持續打通“研發-中試-產業化”通道,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加速投向市場,力爭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130億元。營造一流創新生態,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,舉辦世界計算大會、1024程序員節等科創峰會和“麓山杯”系列雙創活動,扶持科技領軍企業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,全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500家以上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30家以上,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000家以上。
堅持人才引領發展。突出精準引才,實施人才引領頭雁、新雁、海雁、雁陣“四雁”行動,探索拓寬市場化引才途徑,加強與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合作,引進更多科技領軍人才、企業家人才、工匠人才、海歸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。突出精心育才,鼓勵企業與省內高校院所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,選送優秀專業人才赴國內外學習深造、培訓研修,形成本土人才與引進人才疊加優勢。突出精誠留才,推進人才公寓、國際人才社區等建設,設立“一站式”人才服務中心,落實人才落戶、住房、子女就學等政策,進一步吸引駐區高校畢業生扎根新區創新創業。突出精細用才,實施校企人才雙聘行動,鼓勵高校人才到新區企業兼任“科技總監”,支持企業人才到高校兼任“產業教授”,深化中小微企業高級職稱評審改革,進一步激發人才活力,打造近悅遠來、人人向往的人才高地。
(三)加力深化改革,釋放新區發展源動力。堅持改革系統集成,著力擴大開放優勢,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優機制、注入更強動能,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。
優化管理體制機制。做好管理體制優化“后半篇”文章,完成“三定”方案編制、事業單位機構改革,建立健全薪酬激勵制度。繼續承接省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,確?!敖拥米?、落得下、用得好”。重點提升“一枚印章管到底”“一支隊伍管執法”的審批執法服務效率,構建系統完備、科學規范、運行高效的工作體系。鼓勵首創精神,推出更多“重構性”“集成性”“示范性”的改革成果,讓改革成為新區的鮮明特質。
打造優質營商環境??v深推進“放管服”改革,梳理政務大廳窗口功能,優化“線上全程辦、預約錯時辦、主動幫代辦”,提升“辦不成事窗口”服務成效,審批環節、資料、時限再壓縮10%以上,加快打造“無證明新區”。深入實施“千名干部聯千企”專項行動,持續開展新區政企早餐會,完善企業百事通服務平臺功能,傾心幫助企業拓市場、聚資金、引人才。扎實推進新區質量品牌建設行動,加快打造一批國家質檢中心,推動質量管理、認證認可、專利技術與國際接軌,支持骨干企業爭創國家質量獎和中國馳名商標。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,優化升級新區產業扶持政策,大力推行“免申即享”,打造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的營商環境。
培育壯大民營經濟。旗幟鮮明堅持“兩個毫不動搖”,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,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,為民營企業解難題、辦實事,構建親清政商關系。組建新區企業聯合會、企業家協會、行業商會,為政企溝通搭建橋梁和紐帶。大力開展民營企業人才培訓,提升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能力素質,組織互訪互學,深化交流合作,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。加大財政資金和國有資本支持力度,擴大種子基金、天使基金、人才基金、產業母基金規模,引導上市企業組建產業投資基金,提升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比重,增強對接資本市場能力。助力企業上市,開展“一企一團隊、一企一方案”精準服務,爭取70家以上優質民營企業進入省級上市后備企業庫,新增上市企業5家以上,鼓勵上市企業做大市值,支持上市企業再融資,擴充上市企業“湘江板塊”。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,加強典型選育,發布新區民營企業百強榜,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。
深化國資國企改革。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重組,打造旗艦型國企,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。優化國有資本布局,推動新區國企向實體經濟轉型。完善國企績效考核辦法,進一步壓減管理層級、子公司規模,再造內控流程,實現“瘦身健體”。開展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試點,建立國資在線監管平臺,推進國資監管由“管資產”向“管資本”轉變,實現國有資本合理流動、保值增值,力爭國有資產規模突破2500億元。
(四)擴大有效需求,增強新區經濟驅動力。搶抓“后疫情時代”窗口期,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著力促消費、強投資、擴開放,鞏固向上向好的發展勢頭。
促進消費升級。打造省會消費新中心,提質桐梓坡中央商圈、梅溪湖時尚商圈、洋湖國際商圈、濱江高端商圈、麓谷青春商圈,改造望城坡、溁灣鎮等傳統商圈。擴大傳統消費,加快華潤萬象城、柏寧品牌酒店等項目建設,做強“首店經濟”“首發經濟”,促進汽車等大宗消費。落實“房住不炒”要求,探索差異化政策,有力保障剛需,解決好新市民、青年人等住房問題,積極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,確保新區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。拓展服務消費,培育醫療康養、文化旅游、體育健身、都市休閑等消費熱點,著力繁榮夜經濟,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。發展新興消費,發揮數字商務示范企業引領作用,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,豐富數字人民幣消費支付應用體驗,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。優化消費環境,出臺促進消費的激勵措施,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,舉辦主題節會活動,為消費市場增加“流量”。
擴大有效投資。發揮項目投資穩增長、調結構、促升級的關鍵作用,進一步提升社會資本投資比重,全年鋪排項目1443個,年度計劃投資1742億元。改革優化集體土地拆遷補償安置模式,鋪排征拆項目121個,年度計劃騰地1萬畝。圍繞“兩新一重”、產業發展、民生保障等領域,加強項目策劃包裝,建立全區項目儲備庫和滾動實施計劃,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、省級計劃“籠子”。緊盯“三類500強”企業、獨角獸企業,發揮主機企業、高校校友等作用,大力開展供應鏈招商、資本招商、中介招商,全年引進100億元以上投資項目1個、10億元以上投資項目20個、“三類500強”關聯企業20家以上。
提高開放水平。充分發揮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、海歸小鎮洋湖先行區等平臺功能,積極對接“一帶一路”長江經濟帶、粵港澳大灣區,大力開展國際商貿交流、招商投資推介。做實湖南自貿聯動協同區,鏈接中歐班列、江海航線、航空貨運等對外通道,扶持跨境電商、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,打造跨境電商聚集區,全年完成對外貿易總額700億元以上。深化區域協同發展,推進高鐵西城片區、虞公港臨港產業園及配套物流園建設,補齊高鐵、水運短板,加快構建多式聯運、聯通世界的交通樞紐。持續擴大互聯網岳麓峰會、海歸論壇等活動影響力,進一步提升新區外向度。
(五)塑造一流品質,提升新區綜合承載力。弘揚“工匠精神”,下足“繡花功夫”,統籌推進城鄉規劃、建設與管理,彰顯山水洲城的顏值和氣質。
展現獨特風貌。堅持綠色低碳發展,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和城鄉發展格局,形成多中心、組團式、網絡化的功能體系。完善全域規劃體系,開展直屬區綜合規劃評估與研究,編制軌道線網、中小學校等專項規劃,逐步實現新區總體規劃-專項規劃-重大片區/鄉鎮-村莊四級全要素規劃管控。統籌現代功能、自然肌理和文化傳承,加強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,提升建筑景觀水平,加快構建“兩山引領、七湖輝映、雙廊相牽”的生態格局,大力塑造國際范、湖湘韻、江山景的新區風貌。
完善功能配套。實現長株潭城際軌道交通西環線一期工程通車運行,提速梅浦聯絡線、黃橋大道南延線等骨干道路建設,打通雙塘路、礦山路等一批斷頭路、瓶頸路,開通長株潭“水上旅游巴士”,形成高效暢達的綜合交通網。完善水、電、氣、訊“多張網”,實施天頂變220千伏輸變電、河西燃氣儲配站、雷鋒供水基地等樞紐路由工程,新增5G基站1500個、新能源充電場10個,加快建設智慧型韌性城市。
擦亮生態名片。持續打好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,深化河(湖)長制、林長制,推進趙洲港匯水區、含浦片區、洋湖片區雨污分流改造及大王山水質凈化廠建設,加強工地揚塵、汽車尾氣、餐飲油煙、工業排放等重點領域整治,實現“一江兩河”水質、空氣優良率穩定達標。持續鞏固市容環境常態化精細化管理,理順渣土固廢、設施亮化等領域監管機制,著力提升門戶道路、重要節點形象品質。深入推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,建設一批文化公園、社區綠地、街角花園,鋪呈推窗見綠、處處是景的美麗畫卷。
實施鄉村振興。做實田長制,完成耕地恢復2500畝、高標準農田建設8000畝,守護糧食安全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,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,做好對口幫扶工作。突出“一鎮(街)一特”“一村一品”,著力發展都市農業和院士農業,重點培育觀光休閑、研學體驗、特色種養等鄉村品牌。因地制宜推進和美鄉村建設,統籌鄉村“七張網”布局,做好靳江河大堤等防洪工程前期工作,啟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,實施骨干水利工程47個,新建提質農村道路160公里,新改建農村橋梁6座,打造泉水湖村、云蓋村等美麗宜居連片示范區。深化農村改革,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,新增年收入100萬元以上行政村34個。
(六)增進民生福祉,共育新區家園親和力。堅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加強普惠性、基礎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設,著力解決群眾“急難愁盼”問題。
辦好民生實事。以“十大民生實事”為抓手,積極探索民生實事人大代表票決制,推動“七有”向“七優”邁進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,新開幼兒園9所、新改擴建學校14所,擴充公辦園位2000個、學位3萬個,實現幼有優育、學有優教。實施就業優先戰略,新增城鎮就業2.4萬人,實現勞有優得。推進健康新區建設,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基層醫療領域,啟動和加快學士、銀盆嶺、白馬、麓谷等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,全民醫保參保率96%以上,實現病有優醫。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16家,新改建老年食堂20個以上,實現老有優養。提質一批農貿市場,改造老舊小區80個,實施20個住宅小區供水設施戶表改造,加裝電梯120臺,實現住有優居。健全專項社會救助制度,加大低保、特困人員、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關愛,實現弱有優扶。
提質公共服務。夯實公共交通基礎,深入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,重點優化園區公交路網,逐步打通“村村通”公交與城市公交的微循環。繁榮公共文化事業,新建社區(村)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家,實施“52閱讀”促進行動,濃厚新區文化氛圍。加快建設公共體育設施,新建智慧社區健身中心15個、新改建室外運動場24個。健全公共衛生體系,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,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應急能力建設,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,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,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。
創新社會治理。深化小區黨組織、業委會、物業公司“三方共治”,做實網格化服務管理,激發志愿者、樓棟長等主體積極性,建設文明小區和社會治理共同體,實現小區事大家管。建立健全新建小區物業公司首聘機制,設立小區物業服務“紅黑榜”,對列入黑榜的企業限制其參與新區物業招投標。認真辦理12345政務熱線工單,將滿意度納入年度績效評價體系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弘揚雷鋒精神,培塑“湘江榜樣”,以德治裨益法治、形成善治。全力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,做好退役軍人優撫安置和雙擁工作,繼續做好對臺、僑聯、殘聯等工作。
建設平安新區。堅持人防、物防、技防“三結合”,緊盯自建房、燃氣、消防、建筑施工、道路交通等重點領域,開展常態化隱患排查整治,落實標準化安全監管,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,實現安全生產事故起數、人員傷亡數大幅下降。認真抓好食品藥品安全、森林防火、防汛抗旱、城市防澇等各項工作,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。做好信訪工作,完善群眾信訪“最多訪一次”機制,持續化解信訪積案,創建一批“三零”社區(村)。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,升級“雪亮工程”,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,嚴厲打擊涉未成年人、涉毒、電信詐騙、非法集資等犯罪行為,確保政治安全、社會安定、人民安寧、網絡安靖。
三、著力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務水平
各位代表,路雖遠,行則將至;事雖難,做則必成。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,加強政治建設,全面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以團結凝聚偉力,以奮斗譜寫華章,向黨和人民交出精彩答卷。
堅持科學理政,建設數字政府。建設湘江城市超腦,推動智慧城管、智慧交通、智慧環保等平臺建設,運用數字技術對政府治理方式、流程、手段、工具進行全方位、系統性重塑,打造泛在可及、智慧便捷、公平普惠的數字化服務體系。注重政府引導、市場主導,深化數據分析加工及價值挖掘,推動電信、電力、環境、交通等各類數據依法賦能經濟社會發展。
堅持依法行政,建設法治政府。將法治思維貫穿政府工作始終,嚴格執行政府決策程序和議事規則,完善本級政府權力清單,深化行政執法“三項制度”,堅持政務公開,全面強化依法行政。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、政協民主監督、社會各界監督,讓權力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運行。推動“八五”普法,完善公益律師制度,讓法治陽光照耀新區崛起之路。
堅持實干興政,建設效能政府。引導和激勵政府工作人員解放思想、提升素養,以開放視野、改革辦法、創新舉措破難題、創唯一、爭第一。把善作善成作為政府工作人員的執著追求,建立大數據監督平臺,強化政務督查問責,治理“庸、懶、散、浮、拖”等行為,以較真較勁的作風推動各項工作見行見效。規范并加強臨聘人員管理,控制政府運行成本。規范政府投資行為,加強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全過程數字化監管,提高投資效益。關心關愛基層,完善容錯糾錯機制,激發干事創業活力。
堅持從嚴治政,建設清廉政府。持續加強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,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,馳而不息糾治“四風”。牢固樹立“過緊日子”思想,進一步壓減“三公”經費和一般性支出。加強重點領域、關鍵崗位的全程管控和審計監督,堅決查處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,永葆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。
各位代表,力量源于團結,奮斗創造奇跡。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,在省委、省政府,市委、市政府和湘江新區黨工委(岳麓區委)的堅強領導下,自信自強、守正創新,踔厲奮發、勇毅前行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區而團結奮斗!